-
打个分吧:

最好的告别:如何优雅地走向生命终点

无论我们面临怎样的局限和阵痛,我们都希望保留 我们作为自己生活篇章的作者 的自主和自由。

我最期望的死法

《人生果实》是我最喜欢的纪录片,讲述了日本建筑师津端修一夫妇的隐居生活。

片中的老夫妻一个90岁,一个87岁,他们的老年生活令我羡慕不已,种树、种菜、种花、种水果、做甜品、做饭、自给自足......

纪录片拍到一半的时候,90的老爷爷去世了。

像往常每个午后一样,他安详的躺在床上午休,再也没有醒来。

以前的我总是不敢想象自己和身边人的死亡,但是纪录片看到这的时候,我就在想,既然死亡不可避免,那么希望所有人告别人世时,都能像老爷爷这样安详、体面。

坦然地聊聊死亡

死亡是一个沉重的话题,但是看完《最好的告别》这本书后,也许能更加坦然的面对这个话题。

死亡本身是可怕的。

人类历史发展30万年,数不清的灵魂诞生、消逝,无一逃脱死亡的命运。

现代医学再怎么发愤图强,依然无法摆脱一个很确定的结局,那就是永远也无法战胜死神。

死亡的未知性更令人恐惧。

谁也无法预知自己的死亡时间、死亡方式。

中国近年死亡人口的2/3是正常死亡,其中主要包括癌症、心脑血管疾病、呼吸系统疾病、新生儿疾病、阿尔兹海默症与痴呆等;1/3是非正常死亡,其中主要包含自杀、交通事故、工伤事故、刑事案件死亡、中毒死亡、自然灾害等。

我们都希望能像纪录片中老爷爷一样善始善终,但是也应该对衰老、疾病和意外做好心理准备。

如果未知是令人恐惧的,那么了解衰老与死亡就是我们克服恐惧的必修课。

关于本书

《最好的告别》是一本关于死亡的书,作者是哈佛大学医学院的外科教授。

这本书梳理了作者所处的美国社会养老的发展历程、医学界对末期病人的不当处置、医药的局限性。

但更多地,作者详尽地说明了“善终服务”、“辅助生活”、“生前预嘱”的理念

通过这些理念,我们能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:

  • 当独立、自助的生活不能再维持时,该怎么办?
  • 在生命临近终点时,该和医生谈些什么?
  • 如何优雅地跨越生命的终点?

衰老的真相

生命老化的故事就是身体器官走向衰竭的故事

牙齿、骨头软化脆弱,心脏、血管、关节、肺部变硬,肌肉流失,器官运行速度减缓,记忆力减退,感官退化。

饮食有限制,行动有限制,听觉、视觉、触觉减弱,还有一定可能性患上痴呆。

外表上的变化也很明显,但相比于健康,已不是最重要的事情。

衰老是我们的宿命,死亡总有一天会降临。

书中说高龄老人们害怕的并不是死亡,而是那之前的种种状况——丧失听力、记忆力,失去最好的朋友和固有的生活方式。

老年是一系列连续不断的丧失

凭着运气和严格的自我控制(注意饮食、坚持锻炼、控制血压、在需要的时候积极治疗),人们可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掌控自己的生活。

但是,最终所有的丧失会累积到一个点

到这个点时,我们会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由于身体太衰老、太虚弱而无法独立生活

我们不愿意思考这种可能性,结果,大多数人都没有为之做好准备。

过度治疗

一个理智的人在死亡降临的时候还是无法舍弃求生的欲望

拉扎罗夫,一位市政府的行政官,60多岁患上转移性的癌症。病中癌症扩散到了胸椎,对脊椎形成压迫,右腿无法动弹,大便失禁。

癌症此时已经无法彻底治愈。医生给了两个方案:一是安宁缓和医疗;二是实施手术,切除脊椎处生长的肿瘤包块。

尽管手术风险很高,他依然选择了手术,“别放弃我,”他说,“只要我还有任何机会,你们一定要让我尝试。”

他的妻子死在监护室里,死的时候全身插满了管子,戴着呼吸机。

当时,他曾经说过,他绝不想这样的情形发生在他的身上。但是,时至今日,他却坚决要求采取“一切措施”。

从医学技术角度看,手术达到了切除肿瘤的目的,但是他一直没能从手术中恢复过来。

他住在监护室,并发了呼吸衰竭、系统性感染,卧床不动又导致了血栓,然后,又因治疗血栓的血液稀释剂而引起了内出血。

第十四天,他的儿子告诉医疗组,我们应该停止“治疗”了。

医生取出了他嘴里的呼吸管,他咳了几声,眼睛睁开了一小会儿,然后又闭上了。他的呼吸变得越来越吃力,然后终止了。

这是书中的真实案例,显然,故事的主人公还没有做好死亡的心理准备。

随着现代医疗的发展,像他一样死亡在医院的人越来越多,他们希望这个世界竭尽全力地留住他,但是医疗无法战胜死亡。

这是临终病患中最为普遍的情况,拼命抵抗,牺牲病人的生存质量,通过手术、化疗、把他们送到监护室。于是,死的时候,血管里留着化疗药物,喉头插着管子,肉里还有新的缝线。

2008年,美国全国抗癌协会发表的研究表明,使用呼吸机、电除颤、胸外按压,或者在临死之前入住监护室的末期癌症患者,其生命最后一周的质量比不接受这些干预措施的病人差很多。在去世之后 6周,他们的照料者患严重抑郁的可能性大了三倍!

过度的技术干预增加了对逝者和家属的伤害,剥夺了他们最需要的临终关怀

临终关怀

当一个人已经无法避免地走向死亡,任何治疗都无法阻止这一过程,甚至会伤害到当事人时,

采取姑息疗法(不加速也不拖延死亡),只减缓疾病症状,提升病人的心理和精神状态,

可以让生命的最后一程走得完满有尊严。

临终关怀不是等死,而是好好的走到终点

临终关怀并不是放弃,而是给予当事人尊严、舒适感、控制感和有质量的生命。

除了单纯地延长生命之外,重病患者还有其他的优先考虑事项。

调查发现,重病患者的主要关切包括避免痛苦、加强与家人和朋友的联系、意识清醒、不成为他人的负担,以及实现其生命具有完整性的感觉

所以,临终关怀应该做的有:

  • 放弃过度治疗,关注他们的疼痛感,护理、照顾他们的生活
  • 维护他们的尊严,尊重他们的意见和选择
  • 共同面对死亡,帮助他们完成最重要的心愿

现在能做什么

正视死亡

在中国,我们的传统教育和思想,让我们避讳死亡的话题。

我的外婆在2018年初头疼,查出肺癌晚期,已经脑转移,在脑部形成大大小小的肿瘤,家人们不敢告诉她真相,安慰她一定会治好。后来带她辗转医院,住院,接受放疗和药物治疗,外婆精神渐渐不清醒,我自始至终不知道,外婆是否知道自己的情况很糟糕,但直到去世,都没有人能够和外婆坦诚地聊一聊死亡。

2018年底外婆就走了,外婆不吸烟也没有长期生活在坏空气中,无论是诊断出肺癌晚期还是去世,对我们来说都太突然了。

那是我身边第一次有人去世,我后知后觉,但凡当时能在她还清醒时,和她聊一聊她的心愿、情绪、遗憾、对我们的期望,妈妈和小姨失去母亲的痛苦都能减轻一分,我们对外婆的遗憾也不会留存终生。

从死亡的视角 重新考量我们的现在

当你年轻、身体健康的时候,你相信自己会长生不老,从不担心失去自己的任何能力,周围的一切都在提示你“一切皆有可能”。你愿意延迟享受,比方说,花几年的时间,为更明媚的未来获取技能和资源。你努力吸收更多的知识和更大的信息流,扩大自己的朋友圈和关系网,而不是和妈妈黏在一起。当未来以几十年计算(对人类而言这几乎就等于永远)的时候,你最想要的是马斯洛金字塔顶端的那些东西——成就、创造力以及“自我实现”的那些特质。

但如果面临死亡的境遇,你的视野会收缩,你开始觉得未来是有限的、不确定的,你的关注点开始转向此时此地,放在了日常生活的愉悦和最亲近的人身上。

生活是一种技能。老年的平静和智慧是在时间历程中实现的。

随着年龄的增长,我们从在意实现、拥有和得到转而懂得欣赏日常生活的愉快和亲密关系,如果我们发现这更具满足感,那么,为什么我们要等这么久才去做?为什么我们要等到老了才去做?

每个早晨我都对着镜子自问, 假如今天是我生命的末日, 我还会想去做 我今天打算做的事情吗? 如果连续几天我的回答都是“No” 我就明白,我需要改变了。 记住“你即将死去”,会使你受益匪浅。

这是乔布斯在斯坦福的演讲说过的话,从死亡的视角重新考量我们当下的生活,也许可以让我们找到真正想做的事情。


如果我明天死去,我也已经度过了愉快的一生。我能做的事都做了,想做的事都做了。

希望在我临终前,可以说出这句话。

上次更新:

评论区